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监督 > 正文

北碚区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报告的议案(2016.07.27)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7/10/30 来源:本站 浏览: 次 字号: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关于提请审议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工作情况报告的议案

 

区人大常委会:

《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报告》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委托区文化委主任周俐利同志向大会报告,请予审议。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

                             2016725



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揽,着眼城乡之间、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加强制度设计、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化。2016年5月,我区在第二批示范区创建城市现场汇报答辩中得分居西部第一。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

一是制度设计。把北碚区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研究作为示范区创建的研究课题,与清华大学合作形成了《北碚区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研究》。针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要求,提出了促进我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制度转化,共出台政府文件10余个,规划3个、规范2个,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2016年1月,我区在第二批示范区创建城市制度设计课题答辩评审中荣获西部第一、全国优秀。二是标准设计。出台《北碚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北碚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实施标准》,明确了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覆盖范围和均等化程度,体现了基本权益、政府责任、地域特色和发展方向,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提供了内容、标准、机会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规划设计。编制《北碚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20)》《北碚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5-2020)》,并通过规委会审议。

(二)构建“一刻钟文化服务圈”,文化设施覆盖城乡

一是巩固完善文化服务。在全市率先建成文图博美体四馆一中心区级设施网络体系17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等级站标准,建成177个村社区文化室。二是创新打造文化旅游。在旅游带上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项目,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三是夯实终端文化服务。在农村建设300个文化中心户,在城市建设20个文化生活馆,在军营建设1个文化兵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同时,针对广大受众文化需求,加强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实现农村地区广播覆盖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通达率两个100%。建成全区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免费发放直播卫星12079套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双向化改造,新架设传输光缆1400公里,新设光接点6456个。

(三)提升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深化免费开放服务。在全市首批免费开放试点基础上,逐步实现两扩两增一提两扩,即扩阵地,由规定的二馆一站扩大到四馆一中心一站,博物馆、美术馆和体育中心实行免费开放和错时开放;扩主体,由文化系统扩大到团区委、区妇联、西南大学、嘉陵书画院等群团和社会单位。两增,即增项目,文图博美较创建前新增免费开放项目17项,体育、工青妇等新增7项;增内容,数字服务、特殊服务等不断增加免费开放内容“一提升”,即提升内涵,围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不断提升服务项目的文化内涵。2015年,全区免费开放总面积达9.49万平方米,服务项目68个,服务群众125万余人次。二是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持续开北碚印象大型采风创作活动,全区艺术生产创作呈现持续繁荣的景象。2013年以来,我区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表彰68项、市级表彰206项。《而立之年》《童谣乐》分别获得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和优秀奖,舞蹈《高山流水》先后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类群星奖和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评奖表演铜奖,《风·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年均开展精品演出进基层150余场次、展览17期。三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市、区电视台共同打造寻味北碚·童声话碚城栏目,讲述北碚历史文化、北碚名人、北碚老故事。7处文博景点被集中评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打造一校一品;连续30余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间艺术迎春汇演,澄江板凳龙、龙凤车灯、三圣大鼓等特色民间艺术表演已成为春节年味大餐;不断扩大缙云文化五品牌效应,共举办缙云之声合唱赛23届缙云文化村村行16年缙云欢乐大舞台13场缙云文化大讲堂77期缙云阳光大家庭48场周末文化广场1481期创新策划组织群众坝坝舞星级争霸赛、群众文化艺术节、碚城同读一本书等群文活动,为城乡群众搭建自我展示、自我表演、自我教育的大舞台。四是强化流动文化服务。深入开展文化十进,即文艺演出进镇街、展览讲座进社区、高雅艺术进农村、共享工程进校园、非遗传承进课堂、远程培训进村社、直播卫星进农户、惠民电影进室内、数字服务进家庭、通借通还进书屋,将优质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基层群众公平共享优质文化服务。两江艺术团、北碚图书馆获得中宣部等国家部委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表彰。五是切实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在保证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村留守人员、残障人等特殊群体公平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把计生失独家庭、戒毒学员、农民工等纳入重点保障对象在文化馆开辟真情会所,每年举办真情小年夜专场演出;在戒毒所建立文化艺术中心,常年开展阅读、演出、讲座、放影等文化服务;利用流动图书车、电影放映车将文化送到农民工集中的工地;2016年投入50多万元政府购买电影消费券、文艺培训券、网吧消费券发放给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农民工;在复兴镇大树小学、梨园小学建书屋,在金刀峡镇、蔡家岗镇开办暑期文艺培训班,举办环卫工、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电影专场。

(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一是完善机制,协调发展。印发《北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与区教委、科委、工青妇等近50个单位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工作机制,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中心等场所纳入免费开放范畴以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为平台,整合区级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与资源向基层延伸,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合作共建,增强合力。与西南大学相关院系在决策咨询、创作生产、场馆开放、活动开展、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区图书馆引进北京悠贝亲子图书馆,服务外包少儿绘本阅读,通过开展怡情阅读图书漂流,推广学前儿童阅读,带动家庭和社会阅读。此外,与重庆中华职教社、西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三方合作共建兼善文化课堂项目,依托村区)文化室建立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站。三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积极培育非营利性文化社会组织,通过企业赞助、提供设施或直接举办公益演出、讲座、展览、艺术节等方式,向社会无偿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已成常态。我区建成一批根雕、奇石、书画鉴赏文化大院,阅读、健身文化中心户和茶艺、咖啡、读书文化生活馆,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企业举办樱花节”“心愿书单”“云端音乐会”“风筝节”“荧光跑等公益性文体活动。四是政府购买、分级配送。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送基层纳入全区民生实事,印发了《北碚区政府购买服务暂行办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2015年,投入308.8万元,购买公共文化文化服务853场次。2016年6月底,完成政府购买配送流动文化服务到基层429场,形成区送到镇(街道)(街道)送到村社区分级配送的服务模式。

(五)创新数字文化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是建成北碚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综合平台——碚壳。整合地方文化数字资源和服务,对上与国家平台联通,对下向基层延伸推广,并采用网站、APP、触摸屏一体机等方式,满足居民随时随地共享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自2014年9月上线以来,网站点击数达77万余人次。2016年,在歇马镇综合文化站,完成全国首个数字文化站试点建设,并向文化部申报批准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的创新项目。二是建成全国首个数字文化馆。创新文化艺术数字体验方式,开辟文化艺术数字体验区600㎡、体验项目12个,增强了实体馆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吸引力。通过阵地培训、活动远程网络直播,有效解决了基层文艺骨干大面积同步培训教育的问题,拓展了文化馆服务时间和空间,提高了管理水平。数字文化馆自建成运行以来,先后接待全国同行参观考察300批次、2000余人次。三是实施中国文化网络电视试点建设。在重庆率先实现全域入站入室157个,通过网络电视为基层提供了海量的文化艺术、农经科技、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四是在重庆率先推行公共文化物联网试点建设。提供培训、演出、展览、讲座等菜单式服务,实现线上线下预约的群众点单、政府配送服务模式。截至2016年7月20日,已完成预约623场次,配送621场次,受益群众达10.75万人次。五是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并向有条件的村、社区文化室延伸,将29.7万册图书纳入一卡通数据库,实现一卡借还、多点服务2015年借阅34.63万册次,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共享大量图书资源的机会。

(六)壮大人才队伍,为城乡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强化培训,不断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夯实队伍基础。在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区编委批准新成立区博物馆、美术馆,新增人员编制11个;保证每个镇街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3-9名;落实1名享受财政待遇的村社区文化管理员。二是提升专业素质。与西南大学联合举办全国首个公共文化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参训学员参与示范区创建课题研究;每年将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工作纳入文化北碚春雨工程干训计划,全面提供文化骨干服务能力。该培训项目2012年被重庆市人才办评为全市100个重点人才项目之一。三是强化志愿服务。注册民间文艺团队382支、文化志愿者2683人,开展碚城义工、作孚学社等团体式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引导辖区文化体育专业人才参与文化志愿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较,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仍不均衡。城乡之间、老城区与城市新建区之间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规模、档次仍有差距;村级文化设施普遍面积偏小,文化服务功能较弱;蔡家、水土等城市开发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滞后于城市建设进程,城南新区尚未建成文化艺术服务设施,蔡家片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仅处于布局规划阶段,影响了整个片区城市功能和品位。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可及性差、供需脱节等问题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对留守儿童、老人、残障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量和质都有待提升,活动经常化、体系化程度还不够高,尚未完全建立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公益性文化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公益性文化单位内在活力和积极性没充分调动起来;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政府主导、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均等化绩效评价机制还未有效建立。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一)着力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专业化,到2020年全面落实《北碚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大力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与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的项目落地,在城市新建区完善公共文化与体育基础设施,科学均衡布局。依托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文化室,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备资源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文化服务中心。

(三)着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供给项目多、供给对象广、供给模式优为目标,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创新开展面向基层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强化流动文化服务,大力实施特殊群体文化关怀。

(四)是着力推广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成果。按照体系化、联通性、体验式、用起来的思路,着力做好用起来,完善碚壳平台,提档升级数字文化馆,建设数字文化站,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在基层推广运用,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融入人民群众生活。

(五)着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格局。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补贴、扶持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赠、冠名、主办活动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

(六)着力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制,探索在公共文化机构建立理事会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公共文化考核评价机制,将均等化作为评价重要指标,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估,提高考评的科学性和公正性。